“等一下会有客人上门,你上午玩的玩具还堆在那里,乱糟糟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家里收拾整齐一点招待客人呢?如果你现在愿意和我一起动手,那就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就事论事,不要总是对两个孩子进行比较,每个孩子都各有各的长处,也肯定会有缺点,要包容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如果一味地,在孩子面前说另一个孩子怎么好怎么好,只会让被批评的这个孩子产生抗拒的心理,也会破坏孩子之间的情谊。如果直接就某件事与孩子沟通,可能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并且照做。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能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和孩子之间都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能和睦相处。
女性角色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有了很大变化,由家庭人变为社会人。
女性角色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有了很大变化,由家庭人变为社会人。但人类的天性在过去三千年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几千年前降落在草丛和兽皮上的孩子需要母亲的怀抱,几千年后在电子仪器监护下和高档婴儿产品包围中出生的孩子也需要。
母亲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
不幸的是,很多母亲却在现代生活中失去母性,尤其是一些学历高或事业心强的女性,由于她们过分看重自我奋斗的价值,且严重低估母子相处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间的矛盾,经常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很轻易地放弃作为母亲的义务。
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这两样东西: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就有可能无法被激活。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孩子出生后,本来奶水很好,三个月产假结束时,为了心无旁骛地工作,硬生生给孩子断了奶,并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婆婆虽然和她住一个城市,但离得比较远,她只是周末去看孩子一下,吃顿饭,然后就走了。
婆婆本身不爱说话,也很少带孩子到外面玩,经常让孩子看电视或自己玩,并且为了家里的整洁,只让孩子在专门辟出的“儿童房”里玩,不允许到其他房间玩,迈出“儿童房”的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坐在客厅看电视。
到3岁要上幼儿园时,才发现不对劲。孩子语言障碍严重,基本上不会和人交流,且十分胆小,随便一点声音都会把他吓得躲到奶奶怀里,好久不出来。对妈妈似乎没有感情,很少表现出一般孩子对母亲的亲近和留恋,但情绪却十分不稳,经常发脾气或大哭。这位妈妈后来带孩子去医院看心理科,被诊断为“自闭症”。
我曾和一位某三甲医院心理科的医生交流过,他说现在罹患自闭症、多动症等神经官能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就诊的孩子往往有较为典型的成长经历。如90%以上在幼年早期和母亲有较长时间的分离,由老人或保姆带大。
而负责照看孩子的老人或保姆如果对孩子管得太严,包办太多,或经常把孩子交给电视机,不注意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几种原因加起来,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的心智无法正常发育。年龄越小、和父母相处时间越短,孩子的症状越严重。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他的情感,并保护他的利益时,才会有这种技巧。
中国民间有种说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亲自拉扯才会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缘固然是一条纽带,但仅靠血缘沟通亲情,恐怕不够。如果和孩子早期相处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而这种联结是有时间段的,错过了就很难再建立新的联结。这一点也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发现和证实。
“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我的一个好友,她一岁半时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来抚养。当时交通不便,且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她直到4岁才再次见到父母。父母在她眼里完全是陌生人,别人让她喊爸爸妈妈,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来,为此遭到批评。两年后,父母准备把她接到身边。当她知道这件事时,恐惧大于兴奋。
为了见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妈妈”,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独自藏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悄悄练习这两个发音,尤其是“妈妈”这个音。她说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们也想努力爱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她后来克服心理障碍,终于学会了喊爸爸妈妈,但和父母的隔阂却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和父母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间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您还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